进入新学期,不少家长又开始考虑给孩子报班,五花八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迅速升温。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仍然存在收费乱、门槛低等问题。
收费
动辄上百课时包,一次可收近四万
周末,位于东四环附近的商场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一度冷清的艺术、体育类培训机构也重新活跃起来。在一家主打美术教育的机构里,每间教室几乎都坐得满满当当。
“我们会根据孩子年龄安排相应课程,比如六七岁的话,教孩子做手抄报、古诗词插画,再往后,就对临摹和写实要求更高一些。”工作人员拿出一份2023年春季新生收费价目表介绍道,“试听当天报名有赠课,48课时优惠完是16800元,96课时优惠完是28800元,144课时优惠完是39600元。”
价目表上,还列有研学比赛专项课包,价格在3600元到8800元不等。“这是专门针对寒暑假考级比赛推出的,大一点的孩子除了报96课时或144课时的常规课以外,还可以再报一个专项课包,这样性价比更高。”
记者注意到,此次十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意见》强调,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但调查中发现,动辄上百课时、一次收费万元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以一家篮球培训机构为例,工作人员介绍称,目前推出的开学季活动以储值方式接收新学员,储值金额10000元起步,另外还有20000元和30000元两档可选。
一些机构尽管也提供短期小课包,却还是极力推销远超5000元的大课包。两者相比,小课包往往算下来单价高出许多,让家长陷入两难。
继此前拼了舞蹈课包后,小米妈妈又和朋友拼了一份乒乓球课包。“不拼不行啊,自己用周期太长,中间担心发生变故。买小课包又太贵了!感觉小课包就是为了‘衬托’大课包的。”
小米妈妈回忆,小米刚上幼儿园时,和同班另一位女孩一起学舞蹈。“原本机构不同意共用一个课包,软磨硬泡之下答应了,同时设定了一个条件,必须购买店内最大的120课时才行。”大课包价格近1.5万元,分下来每人7000元出头,也还是比单独购买60课时要便宜2000元。算上停课、机构放假、孩子生病等,这个课包足足上了两年。“好歹算是用完了,我们有一张单独使用的游泳卡,还没等课时用完,机构就跑路了。”
这次的乒乓球,同样是60课时、收费上万元的大课包。工作人员表示,机构约课灵活,只要孩子有时间都可以约。但小米妈妈认为,这只是机构在模糊收费时间跨度。“等到开学了,孩子也没法天天来啊,就算一周去三次,也要20周,大大超过3个月。”不得已之下,她才选择给孩子找一个能拼课的小伙伴。
资质
师资情况不明晰,证书含金量有限
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往往是衡量培训机构是否正规的重要标准。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
在一幢培训机构较为集中的商业楼宇内,某跆拳道馆工作人员介绍,店内教练有的是省队退役运动员,有的是体校跆拳道专业出身。但他们退役或毕业后,是否有考取相关证书,他并不十分清楚。“教练的能力肯定没问题,我们招聘时都会进行现场考核筛选,一展示就能看出来水平怎么样。”
一家面向4岁以上儿童的围棋馆门口,坐着几位等待孩子的家长。有家长指了指墙上老师介绍中提到的“业余三段”“业余五段”表示疑惑,“这算是证书吗?我们也不懂。”她坦言,其实自己老伴也会下围棋,但没法给孩子讲,孩子也不乐意听。“到这儿一试课,孩子能接受,价钱别太贵就行了。”至于老师的院校出身、专业资质等,她不了解,也没有特意去关注。
经营着一家小型艺术机构的方女士透露,她这里没有全职老师,都是长期合作的兼职大学生。来上一次课,就按时长给一次费用。这两年,这样的运营方式帮助她在无法开课时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
不过,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合规。此次印发的《意见》规定,在师资条件方面,所聘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相应类别的职业(专业)能力(具体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明确)或具有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证。
在体育类培训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此前还曾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要求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应持有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等至少一种证书。第十三条规定,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公示执教人员的姓名、照片、资质证书编号等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也有一些培训机构按照要求对执教人员信息进行了公示。某轮滑馆里,可以看到数张中国轮滑等级教练员证。据持证员工介绍,证书考取门槛并不高,一般参加3到4天的培训都能通过。
另一家体育机构里,墙上张贴的教练介绍中展示了各自所持的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证,等级为三级。记者查询发现,该证书的获取更为简单,广大市民可以通过小程序“零门槛”直接免费报考三级。培训课程皆为线上学习,完成学习内容后参加线上考试,公共与专业课程考试达到60分以上就能拿证,最快只需两天。
考级
应试思维走过场,日益泛滥水分大
“现在不管学什么都要考级,一到寒暑假,基本就是围着考级转,还得上集训班,孩子痛苦,家长也没少花钱。”程蕊的女儿今年9岁,从小学习钢琴、舞蹈和美术,多次参加各类考级,“没打算让孩子走专业道路,可不考的话也有压力,毕竟班上其他孩子都能拿出一摞证书,老师也总劝着让考。”
据了解,考级几乎已成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必经之路。一家位于小区里的艺术中心在入口处打出“免费试听”的广告,培训内容涵盖钢琴、声乐、书法、美术、架子鼓、小提琴、口才等。楼梯转角处,一张大红色的喜报赫然列出通过考级的学员名单。
“六岁孩子可以学儿童画,每周一次课,半年左右就能开始考级,后面差不多也是半年一考级,小学阶段就能把最高级拿下来,对小升初很有帮助的。”工作人员称,机构本身就可以作为考点,但考级也不一定都要现场画,“一般交作品就行,老师可以给辅导,通过率在95%以上,只要跟着学,基本都没问题。”
在音乐类培训方面,考级同样是重头戏。作为过来人,小雪对考级满腹怨言。“有的琴行或者机构为了提高考级通过率,反反复复只练那几首考级曲目,其他一概不管,典型的应试思维。”在备感煎熬的考级过程中,小雪原本对小提琴的兴趣消磨殆尽,“考完以后再也不想碰,回头再看那些证书觉得有点可笑。”
这些年来,考级日益泛滥的同时,有关考级的争议也从未停歇。以美术为例,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协副主席宋亚平曾在全国两会中提交了《关于加强美育、完善教育评估机制,制止儿童美术考级的建议》。她认为,各种儿童美术考级泛滥,一些考级点不具备评价的资质,标准也越来越低,导致现在模式化的作品盛行。
此次印发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严格招生工作纪律,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规范并减少面向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考级活动,各类考级和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除另有规定外,不得作为体育艺术科技特长测评、招生入学的依据。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宗媛媛 魏婧 美编 宋溪
编辑 匡峰
流程编辑 马晓双
原本花费培训费2.1万元,想要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不料,培训机构不仅从未开班授课,还指示考生作弊来通过考试。那么,培训费能退吗?
培训机构不开课还教作弊被诉
为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罗某与某人才科技服务(广州)有限公司签订了《资格证书(教师)培训协议书》,参加由某人才科技服务(广州)有限公司组织的培训班,并为此支付了培训费2.1万元。同时,协议上约定若罗某弃考,则某人才科技服务(广州)有限公司需退还90%的培训费用。
但在罗某付费后,人才科技服务(广州)有限公司不仅从未开班授课,还指示考生以携带“橡皮擦”抄答案等方法通过考试。毫无准备的罗某选择弃考,但该公司却拒绝按约定退还90%的培训费用。为此,罗某要求某人才科技服务(广州)有限公司退还90%的培训费用即18900元。
天河法院审理认为,案涉《资格证书(教师)培训协议书》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依法成立并生效,双方均应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及第八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某人才科技服务(广州)有限公司未提供实际的教育培训服务且指示罗某通过作弊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行为,违反了国家考试的相关法律法规,违背了合同履行应遵循的诚信原则,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悖,构成违约。
因此,法院依法判令某人才科技服务(广州)有限公司向罗某退还培训费18900元。一审判决后,罗某、某人才科技服务(广州)有限公司均未上诉,判决现已生效。
法官说法:教育机构做法损害考生利益 有悖社会诚信之道
天河法院民事审判二庭经办法官汪正宇指出,诚信,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培训机构作为教育主体,担负着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本应以身作则、守信经营。但本案中的教育机构,不仅疏于履行自身的教育培训合同义务,还向考生推广抄袭、作弊等投机取巧行为,既损害了考生的切身利益,也有悖于社会诚信之道。本案明确否定教育培训机构指示考生作弊的不诚信行为,判令教育培训机构向考生退还学费,对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人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考试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法律和司法维护社会道德、守护社会底线的立场,彰显了人民法院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 通讯员:黄思铭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